跨過了全世界最大的海洋,我們把家從東邊的地震帶搬到了西邊的地震帶上。

當地震發生的時候,這裡的學校會怎麼做呢?聽新聞報告說,今天全BC省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地震演習,各學校及一些大型的機構都有參加。新聞裡的小朋友好可愛呀!

2011.1.26. 加拿大BC省舉行了全省的地震應變演習,這是從當晚城市電視的新聞報導中節錄的片段。
整個程序,根據茱兒的說法,校長會自廣播系統播放一個特殊的聲音,這時候大家都要「掉到­地上」(Drop to the floor的字面翻譯),躲在桌子底下,然後一起數到一分鐘,就可以站起來,很快的跑到外面­來。
而這段影片中的小學生Drop, Cover and Hold完畢後,似乎沒有立刻進行後續的疏散程序。

上週末茱兒的學校就發了一份通知,主題就是關於地震發生時的處置方式。

首先是一封校長的信:

後面附的表單,我在秋天開學時就填過一次了。這張學童資料的ID卡,上面有學童的照片和身分資料,有家屬聯絡方式以及授權監護人員的姓名,在災難或緊急狀況下,校方和救難人員就要靠這張表上的資訊辨識照料各家的小朋友,並依據上面的授權讓正確的人帶走正確的小孩。所以這張表單非常重要,要詳細地填寫清楚、並把錯誤的資料更新。

 

我看到的重點是:

  • 發生地震後,學校會將學生疏散到校舍外,照顧好學生,直到家長抵達接走學生為止。所以我要盡速趕到學校
  • 地震後不要打電話去學校詢問狀況如何。學校的電話線路要保持暢通,作為緊急連絡之用。
  • 地震後也不要立刻開車去學校。一則道路上可能有瓦礫障礙、另一方面要保持校門及周圍道路的暢通淨空,讓緊急救難車輛可以順利進出。
  • 盡快去學校(這樣好像只有靠走路去了...)接小孩。小孩在沒被家人接走前,多半必須待在戶外等候,遇到低溫、下雨、下雪時就很可憐了。
  • 只有家長和事先有授權的人(名字有列在這張表上的)才可以帶走小孩,所以不要委託沒有列名在這張表單上的人去接小孩,他們接不到人的。
  • 接小孩時要簽過名才能帶人走,就簽在上面的學童ID卡的下方框框裡,簽名的地點在辦公室(如果校舍還能用的話)或是足球場(操場)上的緊急指揮中心。

新聞裡還提到一些家裡要作的緊急應變準備,像是準備一些清晰的家人照片、可維持兩天份量的乾糧飲水......我想也該先準備好。

越想倒是讓我越緊張:這邊不比台灣,住宅區的房子都是木板搭蓋出來的,被地震這麼狠狠搖一下,真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呢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凱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